第七百四十八章 错怪

逗逗是豆豆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发个微信去地府最新章节!

    其实京剧两百年,京剧也是在一直探索改革,自然也走过许多弯路。

    真正公认的大师排新戏,创新腔,大多能够把握重点,新而有度,引导观众而不是媚俗观众。牢牢坚守京剧象征,写意,唯美的原则和规律,移步而不换形。

    就像清末民初,西风东渐,许多名家也演过一些穿着外国服装,而锣鼓唱腔对白依旧,甚至还很受欢迎的不中不西的改良新戏,这些改良缘起于上海,但大师往往能够拒绝诱惑,不会为了单纯取悦观众而放弃底线。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上海的京剧名家虽然很出名但总还是不入北平梨园行法眼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譬如芭蕾舞和话剧,其实都有一些程式化的不可改变的铁律,没有刺的玫瑰还叫玫瑰吗?

    宋韵婷几乎是带着兴奋和蓝雨轩回到了燕京,当时的北平,也不是没有清华和北大,但是还是小弟弟,名字也分别叫做清华学堂大学部和京师大学堂。

    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才是当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综合大学,当然还有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协和医学院,不过这三所都是教会学校,后来都被拆分的七零八落。

    史书云站在学校门口看到宋韵婷脸上洋溢着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笑容,心里很不是滋味,迎上去搭讪的心思也就淡了,而是调转方向去南国社决定好好的撺掇一番。

    当然,那么大的赌注他是不敢直接回去和父亲讲的,得先和大哥说一下讨个主意,不然父亲是不会让他这么胡来的。

    从前的大户人家妻妾成群,儿女众多,除了长子也就是正妻所出有很大的话语权,其余的每月也就是那一份数额基本相同的例钱,女儿基本就是一份嫁妆。后来讲男女平等,但即使这样,老爷过世了分家产,长房长子也要多拿一份。

    蓝雨轩轻笑道:“史书云今天怎么转了性子?要搁在往常啊,早就过来献殷勤了。难道是今天吃错了药?”

    宋韵婷啐道:“谁不知蓝家大小姐才是真正的金镶玉,内政次长家的千金,我看哪,他是眼神有问题。唉,不过父亲只怕是不会让我出头露面还是演一个女佣的!”

    蓝雨轩笑道:“可繁漪就更不适合了啊,不过呢,反正你的李若凡是个深藏不露的大才子,让他别的剧本专门给你写个角色不就好了。”

    宋韵婷急道:“什么我的李若凡!”

    抬头看时,蓝雨轩却是远远跑开了,跺了跺脚追了过去。

    欧阳书同从当初看到李若凡现场创作《雷雨》的震撼中还没有彻底走出来,以至于文学系教授郑正铎的课都有些恍惚。

    在郑正铎的办公室,他看到欧阳书同进来还正和教授周作仁谈论中国文学史的一些问题,早在1923年鲁训已经把《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发行。其时鲁训一直在京师大学堂和北平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

    虽然1923年8月与弟弟周作仁分居,迁至西四塔胡同61号居住,当时的房子十分便宜,不过800大洋,也就是鲁训两个月的薪水,平时发表些小说,基本上是羡煞现在的北漂一族了。

    《中国小说史略》更像是提纲挈领的教学大纲,郑正铎当时计划写一本更详尽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而且他对戏曲也很有研究,代表作《中国文学研究》三册就有一册是专门研究戏曲的。

    虽然鲁训这时和周作仁兄弟失和,但这丝毫不影响郑正铎和两兄弟之间的友谊,《鲁训全集》就是1937年郑正铎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发行的。

    郑正铎比较谦虚低调,人品非常高尚。代表着新文化运动成果展示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当初出版了十卷,第一卷是胡释编选的,第二卷就是郑正铎编选的,可见郑正铎的地位。

    “书同,你一向专心,今天怎么魂不守舍似的?啊,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欧阳书同一愣之下,手里的《雷雨》剧本竟然手滑松开了,慌忙弯腰去拾,见到自己尊敬的先生善意的批评,手慌脚乱之下把剧本送到了郑正铎面前的桌子上。

    “哦,这是你熬夜写的吗?难怪没精打采的。”

    郑正铎拿过《雷雨》下意识的翻看起来,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总是有一种难以言明的令人魂不守舍,特别是在郑正铎这样的大家面前。

    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显超出一般水平之上的经典,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新文化运动的头十年,其实无论是胡释还是郭莫若的诗,鲁训的《狂人日记》,都是一种摸索的尝试,就是还是处于一种半文半白的阶段。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白话文,其实是在众多文学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取得丰硕成果的。

    周作仁这个时候其实还是思想很进步的,发起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见郑正铎忽然拿了一篇学生的稿子竟然沉浸其中,不禁也好奇的凑过去同看。

    对话剧周作仁绝对不是外行,他的散文和翻译是可以传世的经典。《伊索寓言》最好的本子就是周作仁翻译的,自然还有《财神》(古希腊喜剧)和《欧里庇得斯悲剧集》都是极好。

    这个时期的中国作家其实是不大看得上本土话剧的,本身话剧也是个舶来品,有趣的是话剧在中国生根发芽,但芭蕾舞一直是曲高和寡。

    就像现在很多著名演员都特别在意自己话剧演员的身份,因为电影可以替身,耳麦,剪辑,而话剧不行。

    在中国区分一个演员是否真的是个角了,考验实力或表演才华有个不成文的标准,就是在北京人艺成功演出一场《雷雨》和《茶馆》,观众掌声的热烈程度基本就是演技水平的试金石。

    郑正铎掩卷长叹:“是我错怪你了!书同,看完《雷雨》第一幕,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话剧!”

    周作仁笑道:“西谛兄收了个好学生啊!后面的写好了我一定要先睹为快!我先把这个复印一下,这期的《语丝》的头版头条就是它了!可以媲美古希腊悲剧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