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最新章节!
四、不学礼,无以立
1.仪礼中国
《仪礼》是记述有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等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在宗教意识并不发达的古代中国,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和制度的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100多卷的《仪礼》,就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在或坐在哪个方向和位置,每一步该如何去做等等。
《仪礼》上记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等。《仪礼》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根据古文献可以知道,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仪礼的复杂程度,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的。
后代儒生在先前各种仪节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排练补充,成为一本关于仪礼的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仪节非常多。《中庸》中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说的是礼的总纲有300条之多,细目有3000条之多,也正是如此,中国才称为“礼仪之邦”。后来,传到汉代时,《仪礼》只剩下17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5项典礼仪节。这些仪节由礼学传授者高堂生传授给士大夫阶层,作为这个阶层的“士礼”。
《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带着非常明显的阶级特点。但是,《仪礼》中记载的所有礼节,不能说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为其中的有些形式,是从氏族制时期传袭下来的礼俗。所以,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们不仅能了解周朝各国贵族生活的一些侧面,还可以从中窥探到远古的历史踪影。
比如说冠礼,就是由远古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演化而来的。成丁礼也叫入社礼,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经的仪式。按照当时的习惯,男女青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正式成员的条件。如果训练被认为合格,成年后,便可参与成丁礼,成为正式成员,得到成员应有的氏族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必须履行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参加主要的劳动生产和保卫本部落的战斗等等。
到了奴隶制社会,冠礼成为贵族在本族中举行的“成丁礼”,贵族不但沿袭了传统的形式,而且还赋予了新的内容,举行这种冠礼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组织,加强宗法制度,从而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成员们的权利和义务也都以此为中心,这就和氏族公社的成丁礼有着本质的不同了。
再比如乡饮酒礼,根据后人的论证,认为它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这种礼节的主要目的是尊长和养老。周族自从进入中原,建立王朝,多数成为了统治阶级,父系家长制已经转化成为宗法制度,原来习惯上应用的礼仪,也转化为维护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的手段。乡饮酒礼就变成在基层的行政组织中区分贵族长幼等次的礼节了。可见,《仪礼》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周代贵族在冠婚丧祭、饮射朝聘中的生活,而且,还保留了一些远古礼俗的外壳。
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朝廷的礼仪出自叔孙通之手,叔孙通原本是秦朝的博士,因此汉朝多采用的是秦朝的礼仪。叔孙通拟定的那套朝廷礼仪,并没有作为制度。他所撰写的《礼仪》,后来也没有人传习。然而,《仪礼》虽然在西汉时期成为学官比较晚,当时并不被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所重视,但是这本书的传授并没有因此而中断。自从经学大师郑玄为《仪礼》做注以后,就更被一般人士所学习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的礼学家涌现出来,士人们重视《仪礼》这本书,自然不能不影响朝廷的制礼作乐的工作。那时官员们提的意见,辩驳责难,都是把“三礼”作为依据。尽管《仪礼》17篇所记述的礼仪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后世统治阶级的需要。然而,各朝礼典的制定,大都是以《仪礼》为重要依据,进而添加其他的条目。
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礼制,每个王朝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于礼学的专家,来制定一套礼仪。因为礼制对于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维护阶级对立的社会秩序,有着很大的作用。从殷代、周代到清代,几千年来中国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社会里,礼制是一种很特殊的上层建筑,了解礼制,就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更为具体。
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经中有《礼》,汉代设立五经学官,其中也有《礼》,唐朝设立九经,其中的“三礼”就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宋代设立《十三经》,中间也有“三礼”。礼一直是古代贵族子弟和一般人士的必修课程。在过去的三千年里,大多数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中,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