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突然有人

不要对我好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妖道蛮荒最新章节!

    和黄若一起,看电商

    作为消费者,212年,谈到电子商务,会有很大一批人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一年后谈到电子商务,大家会立马想到淘宝;到现在215年再谈电子商务,大家会想到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当当、唯品会、美团、苏宁易购、聚美优品、携程,等等。复制网址访问 大学快四年,算是亲眼见证了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我看电商》是213年6月出版的,买这本书之前,犹豫了一会儿,想着距离作者写书的时间,都过去两年多了,互联网行业两年的发展时间,是足以让诸多构想过时的。而看完这本书的两章(15页),不得不感叹,高明的战略是可以领先市场发展好几年的,当初作者的观点看法,到现在仍然适用。

    谈到淘宝,大家第一会想到的是马云,以及他构建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看完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几个人,黄若、孙彤宇、彭蕾。后面两人作者稍带了几句,我再“度娘”了一些他们的资料,而黄若,本书的作者,曾长期任职多家5强企业高管,拥有2多年零售业经验,2任coo(首席运营官)。这些名号并不让我惊讶,因为有太多的企业高管、国家领导,甚至校园书记,我都不知道。令我惊讶称妙的是,他的远见、作为以及多行业的深刻见解。

    这篇书后感,大致挑出几点书中提到的,并且到现今还能适用的观点,简要谈谈。

    一、买家体验、卖家经营、平台维护、全局思维

    “近期淘宝对外宣称自己有1亿个listing商品,这实在不是一个光彩的数字……在淘宝时我几次提到这个问题,有同事回答说这个很容易啊,就是增加几台服务器的事。不是的,问题不在这里。大量重复上传,大量没有销售机会的占位式listing,导致的结果是顾客很难找到商品,或者每购买花费太多时间,还有就是商家无形中被迫花更多的钱买流量,因为在茫茫商品海洋里,通过自身的listing,你可能被排到六十五页,永远没有展示给潜在用户的机会。”

    这里谈到的“近期”,大约是在三年或再之前,对于同一件事物,大多人可能只看到了对于平台的技术维护或投入——“增加几台服务器”,来包容不断扩大的商品容量。但黄若的视角不是如此,首先关注的是最核心的“用户体验”,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仍然是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能否快速找到自己称心的商品,支付时能否便捷地提袋,购买完成后能否享受到满意的售后服务,有没有意愿进行重复采购,或吸引新用户的加入。

    另一视角是平台的支撑者——“各个商户的经营”。当今的淘宝(天猫)平台,影响力显著,功不可没的还有入驻其中的商户,淘宝作为平台的提供者,能否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合理的解决方案、科学的奖惩措施,淘宝的任何一项措施,都关系着商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1亿个listing商品里,只有2(百分号)的卖家挣钱,2(百分号)-3(百分号)的卖家勉强过日子,5(百分号)-6(百分号)的卖家惨淡经营,白贴时间、精力、金钱。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角度。

    再举个例,212年月16日,小米手机2正式发布,其营销步骤经历了“前期造势、发布会、预约、抢购、米粉会”几大步骤,在供需、成本、价格的把控上,小米的确做到了牵着大家鼻子走,成为用户群体间的谈论热点。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发烧友队伍迅速扩张,一机难求的“饥饿营销”方式,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产生的副作用是,闻讯而来的有意购买用户可能有几万人,守着电脑,看着秒表,准时开抢,最后只有几千个幸运儿买到,绝大部分失望而去,再备战下一轮疯抢,或许还是失望而去。这时候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售出了多少机子,制造了多大噱头,产生了多少流量,还要看到流失了多少意向购买用户;是否在用户心里留下了“求而不得”的厌恶心理;又该如何尽最大可能留住潜在顾客。

    这些,是针对某个问题,制定某项策略时,应具备的全局性思维。

    二、效率、成本、浮躁

    做电商的,经常会听到三个词:“规模、流量、低价”,扩展开来,就是:规模就是效益;流量就是一切;打造领先线下的低价优势。

    212-214年袭来的强暖流:京东、苏宁、国美的价格口水战;风靡各个高校的创业热、投资热、众筹热;创业者拿着ppt,唾沫横飞,由点及面,做流量,做规模,用户拉得越多,流量越大,那时候,赚钱的机会就来啦!所以,“老板,您投我吧!”

    然后,就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一家刚刚起步,月月亏损,靠融资输血的电商公司,却坐拥京城商务中心区的5a写字楼。而世界5强亚马逊的总部,在西雅图郊区很久的老楼,零售巨头沃尔玛,副总裁职位以下的员工出差,住的是三星级酒店,乘坐的是飞机经济舱。

    不仅仅是电商公司,任何企业都需要处处算细账,如果说,较之每天2.元/2的更能带来效益,更能提升用户服务、获取效益、扭亏为盈,那么这种费用支出确实是有价值的。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疯狂的拉投资、搞流量、扩规模、压价格、烧人民币,浮躁的电商行业更需要核算成本、精打细算、赚综合效率的钱。

    好在,215年,这一状况有所改观,苏宁易购在开启转型之路;京东收敛了些脾性,把持着自身的物流优势,仍霸占着b2c行业的一席之地;阿里的双11再创佳绩,已经能看到从淘宝集市到天猫商城的重心转移,但愿假货会越来越少;投资者也更多了些理性,不再是看了三两ppt就一腔热血。

    三、线上、线下

    “记得曾有记者这样问我:电子商务,究竟哪个是形容词,哪个是名词?到底是带电商色彩的商务公司,还是带商务色彩的互联网企业。在刚刚进入电商行业时,我觉得电子是形容词,实质还应该是商务、零售。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亲身感受到网络世界和线下销售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我转而倾向于认为应当是电子为主,商务为辅。这些年的实践下来,如果你现在问我这个问题,那么我的回答是:这个行业是一个双名词。”

    虽然,“双名词”的观点,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抽象,或许这需要用时间和经历来求解,但毋庸置疑的是,线上与线下的高度融合,是必然趋势。

    就像私家车普及率提高,飞机票越来越便宜,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长途汽车、火车、动车、高铁、公交,只是用户根据自身的时间、空间、资金而做出的适时选择。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格局也是如此,没有谁必定取代谁,这只是两种不同的交易选择,而且现在已经发生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在寻找线下渠道,传统企业在摸索线上发展空间。不论是以自建或是收购的方式,其本质都是谋求线上线下的融合。

    最后,给《我看电商》这本书打四颗半星,缺掉的半颗,是因为作者在“团购就像一片云”这章中,预见失算。

    其它方面,都是十分推荐阅读的,不论是否要从事电子商务这一行业,这本书都有跟多观点、策略、思维方式,值得学习。如果,你对企业管理、营销、创业、商务感兴趣,那么,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