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甲壳狂潮最新章节!
木卫零剥离地层形成的碎片数量众多,体积差异巨大,前期剥离的碎块速度快,后期脱离的碎片速度相对较慢。
木卫零并不是以撞车的姿态冲向木星,而是不明原因致使公转轨道高度降低,卫星表面剥离的碎片,依旧伴随木卫零,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进,只是与木卫零慢慢拉远距离,渐渐靠近巨大的木星。
数以万计的碎片靠近木星环,有的直接被木星引力撕碎,变成木星环的一部分,也有的毫发无损,直接切入木星环,随着木星环一道公转的同时,渐渐向木星靠近。
其中的大型碎块不下数百,这些碎块长宽最小都有几十公里,碎片穿越木星环的过程中,以自身微弱的引力将沿途的星环尘埃吸附在碎片之上,硬是在木星环里犁出上百道宽度不等的窄缝,把好好的木星环变成了旋涡形。
然而天文学家的目光却集体忽略撞击事件,集中到重返原有公转轨道的木卫零身上!
无论怎么看,木卫零都没有脱离木星引力的可能,可它偏偏就这么干了,而且经过计算,以木卫零目前的方向和速度,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归原有轨道,即不远离分毫,也不靠近点滴,就像之前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可数量众多的碎片仍在飞向木星,木卫零斑驳的表面历历在目,这些总不会是假的吧?
地球上的天文学家目瞪口呆,继而一片哗然,这颗卫星怎么能不按常理出牌?它突然靠近木星,又重新回归公转轨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密度疏松论”,认为木卫零的表面物质质地疏松,地表剥离时,木卫零实际上已经进入洛希极限,因此卫星表面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剥离。
由于损失了巨大的质量,壮士断腕的木卫零得以重新拉远距离,避免了坠入木星的下场。
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可是稍微懂点宇宙常识人就知道,木卫零的轨道不可能毫无缘由地升高,只会在洛希极限的边缘绕木星公转。
而且大型碎片在木星环中吸引星环尘埃,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碎片的质量,经过缜密计算得出结论,木耳零不仅不疏松,反而十分紧密。
那么,木卫零回归原有轨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侦探小说里常说一句话: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后,剩下的答案即使再不可思议,那也是事实真相。
木卫零发生的情况,在自然状态下根本不可能发生,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之后,唯一的答案就是变轨动力来自于本卫零本身!
木卫零的出现原本就十分突兀,众多天文学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木卫零本身很可能拥有足以推动木卫零在宇宙中移动的超强动力!
木卫零很可能是一颗行星级星舰,进入太阳系、靠近木星都是有意为之!
这类情节在科幻小说里十分常见,可是再现在现实里却半点没有戏剧性,反而像座大山一般压在众人的心头,压得人心头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
对人类而言,任何一个能够建造行星级星舰的文明都是不可匹敌的巨人,而人类最多是巨人脚下的蚂蚁。
想到这一点的天文学家数量众多,但是敢把猜测公之于众的寥寥无几,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将自己的猜测告诉无关的人,绝大多数天文学家,选择将消息通报本国政府。
各国政府有的重视有的无视,还有的半信半疑,
然而米国的木星探测器早已失效,短时间内没有任何一台探测器能够靠近木星,人类得到的所有画面,都是通过地面和宇宙中的望远镜取得,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空间望远镜,也无法拍到木卫零表面的高清照片。
无图无真相,看不清木卫零的情况,就没办法获得木卫零的第一手资料,也无从判断木卫零是否具备动力系统。
天文学界的探测手段远远不止光学这一种,不过首次撞击不过刚刚过去十几分钟,而其他手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分析数据,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出结果。
撞击发生后十四分钟,北都国家天文台的一位工作人员,发现光谱分析仪上记录的数据有点不大对劲,通过细致认真的光谱分析发现,撞击木星的碎片中含有比例极高的有机物和蛋白质,比例之高甚至超过地球表面!
谨慎起见,天文台又进行了详细比对,这时撞击已经连续发生三次,而三次撞击的光谱中,均有类似的发现。
为了避免误判,国家天文台通过各种渠道,拿到了国内国外十余座天文台的光谱记录,分析表明,已知的所有光谱,都能找到有机物和蛋白质的谱线。
虽然这些谱线具体代表什么物质还在分析之中,但通过光谱分析已经可以确定,木卫零绝对不是看上去那样简单,与地外文明有关的可能性极高!
消息第一时间通报中楠海,接到消息的一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哥对天文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但这并不影响他做出正确的判断,仅仅考虑了几秒钟,一哥就拿起电话,拨通了米国总统的热线。
电话接通,一哥开门见山,请米国总统马上通知NASA,分析木星撞击时记录下来的光谱,有结果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磋商。
米国总统好一阵莫名其妙,但他很清楚,一哥身为大国元首,绝不会在外交问题上胡乱开玩笑,于是他立刻联系NASA,询问光谱分析结果。
米国总统安排的人还没联系上NASA,一份来NASA的报告就送到了米国总统面前,报告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木星撞击事件的研究结果,最终得出木卫零很可能是外星人基地的结论。
米国总统的眼珠子差点没掉出来,马上联系一哥通报情况,当他得知中方也做出了类似的判断之后,两位元首同时沉默下来。
虽然证据不多,但科学的严肃性不容置疑,两个人心里都像压着万吨巨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