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小说网 www.wkxs.cc,最快更新幻之盛唐最新章节!
意料中的三堂回审,就这样过关了,其中的过程,想来犹如一场大梦一般。
虽然是君臣奏对,但气氛还算轻松,无非就是聊天式的由老皇帝身边那几位轮流盘问,各种来历和因由。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在意,也是在情理中事,当初我为了讨个清净,给小丫头说了许多诸如秦叔宝穷困潦倒卖马、魏国公程知节早年剪径为业,与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典故,宰相魏征梦斩径河龙王,秦琼与尉迟敬德成为门神的来由等初唐君臣间的传闻秩事,也无意中被负责小丫头起居注的人给一字不差的记下来,因此当就有人打小报告说我言多毁逆,对圣祖先皇及勋臣大不敬纭纭。只是这都是些带有对太宗歌功颂德性质的趣谈,我推脱做域外传奇的野史遗闻,才蒙混过去而已。
但是昨天吹牛吹的太狠了,天南地北的扯的他远了,不免难以自圆其说,这毕竟不是一个全民普及义务教育的时代,一般只有传承古老的世家大族,才能有足够的积累和底蕴,给子孙留下丰富的知识遗产。
因此只好把一切都推在我的师承上,把什么无名老人授徒的谎言继续下去,然后以我家老头子为原形,杜撰一些诸如身在西域却常常心怀故国,不时谈起本朝的种种,只是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回去,就做出不胜唏嘘,据说在那里有太多的恩怨纠缠、爱恨情仇不堪也不愿回首情形,听的老皇帝他们一脸狐疑,大眼瞪小眼的。
至于他的学问倾向,当然主张兼通诸子,取百家之长纭纭,
为了证明我这无名老师傅的来头,加强顺理成章可信度兼自抬身价,我还给他们列举了一大堆参考书目,什么孙武的〈孙子〉吴起的吴子〉姜望的〈六韬〉韩信的〈黄石公三略〉司马骧且〈司马法〉,尉僚的〈尉僚子〉孙的〈孙兵法〉这都是这个时代已经熟知的兵书,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的。
听起来很玄乎,但在我那个时代,淘旧书的夜市地摊上,5就能买上一本内蒙古出版社的合集。
其他什么〈百战奇略〉〈武经七书〉〈曾胡治兵语录〉,〈玉帐经太乙法〉〈六军镜〉,还有什么〈太平方略〉〈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太平广记〉《三言两拍》等等也罗列的一通,不管这几位是否听过,是否这时代的东西,反正基本查无出处,但一听名字就觉得是关军国方略,非常了不起的著作。
当然了,这些东西在古时也许难得见闻于世,但在后世却是成千上万的出版任人购阅,还附有历代名人大家深入研究所做的详细注解,至于那些典籍,我多半只读过其简介,不过也都是历代学者名家苦心钻研的成果,对其精髓要义的概述评价入木三分,拿来糊弄一下观众,还是绰绰有余的。
当然真要细究起来,那也是前人学的怎么好,到了我实在不才,就学点皮毛,这也说的过去。
至于问我一个普通人怎么晓得这些杂七杂八的,很简单,家学渊源而已,道往事不堪回首,小时侯的我没有什么特长,就是课外书看得到多一点。母亲又去世的早,想当年,我缺乏玩具和儿童读物的童年,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粗心大意的老爹,收罗来的发着霉味和书虫的旧书堆里度过,拜书痴老爸所赐,同龄小孩在看小人书、玩彩图片的时候,我的启蒙读物却是什么《三国演义》《东周烈国志》。也不管看的明白不的囫囵吞枣,可怜我还傻傻的以为,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将来我会比同龄人聪明。除了偶尔遇到看的不明白实在鸟火之余,顽性大发就把其中的插图给撕了,让老爹好生心疼一阵外,倒也被蒙混了一整个童年。
再大一些就是什么《资治通鉴》《三言两拍》,等上了初中,象《金瓶梅》《玉蒲团》好些名著也差不多普及了一遍,接触的范围广了,那些漫画和游戏才真正进入我的生活。
大可想象一下:曾几何时,一个小孩抱着本比自己脑袋还大的《词海》之类大部头发呆的情形。害的是那老爹的资深学友来访,惊见一孩童抱着本影印清同治年木刻版《资治通鉴》,惊而直呼神童也,不过这神童最终是没做成,因为我的数学逻辑方面的表现实在让老师想撞墙,但终究靠给那位老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年后也沾了人家的光混了碗饭吃,挤进了考古队的半个名额。。。。
只是当我无意识的吐出《卫公问对》这个名字的时候,出了点意外,他们的表情一下僵
后变的十分古怪,余怀贞本来轻尝慢泯一口茶水呛在几名负责随侍的录事、舍人,一个手颤把案上的书卷丢了一地,另一个还措手在纸上涂鸦了一只污绩的,然后是帐后哗啦器物狠狠摔在地上的碎裂声,和被拖走时,连声“陛下恕罪”的哭喊。
“你真读过《太宗对李卫公策问》”高力士颤声道,却被老皇帝轻轻瞟了一眼,连忙告罪退到身后。
“那个“我汗然,用的着反应这么强烈么“。。。。略知道一些而已,难道有什么不妥么”
老皇帝的脸难得的抽了抽,却看不出什么样表情来,放下帘子招他们到后面,低声嘀咕起来,却把我晾了一边。许久之后,然后出来问,“你可曾还记得其中的章目”
我自觉似乎捅了个马蜂窝,不小心把离这时代不远的东西给漏了出来,可是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咬牙道“记得一些”
怎么不记得,《卫公策问》全名叫《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我那古代文学史的变态教授,为了为难屡屡逃课的大白、网虫们,特意从古代兵书里,开出的论文题目,至今还让许多人提起时,咬牙切齿的。相比那些孙武的〈孙子〉吴起的〈吴子〉姜望的〈六韬〉韩信的〈黄石公三略司马骧且〈司马法〉,尉僚的〈尉僚子〉孙的〈孙兵法〉,这《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并不算怎么出奇,只是北宋编写的官方教材,武经七书之一,载录了,唐太宗与名将李靖,探讨军国大事谋略天下方针大政的言谈精要总辑集录,分上、中、下三卷.共98问答。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
于是,在场诸人,都被下了禁口令。
然后很有戏剧性的,在一片余怀贞他们不知道真心假意,还是热闹起哄的恭贺声中,尽管我一在解释什么都不知道,也没听说过什么渊源古老的流派,但还是莫名其妙的,哭笑不得的,突然成为历史那位大名鼎鼎的李靖李卫公隔代的传人。
这其中的内情,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搞明白。
这关于圣祖皇帝语录式的东西,特被关乎一个王朝军国方略的纪要,实不应该流传在世上,至少不该出现在我这样域外出身的海归身上,作为印刷术有限的当时,这类军事政略的书籍是朝廷严格管制的,许多的政论典籍只能皇家内部专授,《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同样每代皇帝的继承人必须修习的课程之一。
作为皇家密藏的文典,老皇帝作为太子时也拜读过部分,足见其珍,
要知道当年只抄录了几册,一册由赏赐给了李卫公,收藏作为传家之宝传给后人,一册和诸多名书古籍随太宗殉葬,剩下的藏于皇家典库,但到了武则天时代,作为勋旧之后,李卫公后人受越王起兵反周事件牵连,在著名的酷吏周兴来俊臣之流,为清洗李唐骨干而炮制的罗织经大案中,和许多李唐故臣后代一起遭到灭顶之灾,家藏典籍也随之散失。
后来万寿宫大火中,皇家的藏书也受到波及,导致此书一度残损不全,连近几代皇帝对此书的了解也是来自先王起居录的支言片语的记载。后来是通过详细查找引证先皇及臣下的起居录,才重新慢慢补全。
至于在后世广为流传的版本,据说还是得益于晚唐时一个兼职摸金校尉的军阀,盗挖了唐太宗的陵墓,才得意重见天日,但在此时,绝对是皇家密不不外宣的要典。现在居然在我身上出现,老皇帝君臣,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了,通常情况下没有解释的结果是相当严重的,严重到可能失去眼前的一切,或者当作身边不稳定因素,派到遥远的地方去建设边疆开发边疆。
幸运的是,按照常例,除了皇家外,唯一有可能知道这东西的就是当事人李卫公的后人,而著名的罗织大案中,李靖一门三兄弟中,三弟李客师一房,恰巧有人因避祸出走塞外,遂不知所踪。于是之前各种误打误撞的线索被串联在一起,就有了这个结果。
余怀贞的甚至提出,可以让我接嗣那个关西名门三原李氏的一脉,继承李卫公的长孙,已故宋国公李令问的家系,只是有人提出,本朝明律禁止同姓为婚,如此一来,将至小殿下于何地,这才做罢。